当前位置: 中国石油大学报 >> 第 12 期 >> 第 006 版  厚重石大
  重构PDF  双层PDF 

一生勤耕耘 满腔报国志(附图片)
——纪念化学工程与装备专家、我校教授时铭显诞辰九十周年
记者 秦莹莹 王大勇

出版日期:

  编者按:时铭显(1933-2009),江苏省常熟市人,我国著名石油化工机械专家。1949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被保送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攻读研究生。1953年10月,他随清华大学石油系转到北京石油学院炼厂机械专业读研究生。1956年,时铭显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炼厂机械教研室专家秘书、副主任、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年正逢时铭显院士诞辰九十周年,档案馆、党委宣传部、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特别收集整理了时铭显教授的图文资料,追忆其殷殷丹心的爱国情怀、风高范远的高尚品德和厚德载物的渊博学识。谨以此文缅怀先贤,勉励后人。
  年少立志,矢志勤奋报效祖国
  1933年4月26日,时铭显生于江南鱼米之乡的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是小学教师。1941年,年仅8岁的时铭显随父母移居南京。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10岁的时铭显就小学毕业了。此时正值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岁月,年幼的时铭显时常在脑海里发出“地大物博的中国为什么常受列强侵略”的疑问,当时只懂得要学好本领、“科学救国”,于是,寒暑假就成了时铭显雷打不动的“第三学期”。
  1949年,时铭显从常熟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尽管是班级年纪最小的,但他思想进步、学习优良,早早便被列为党员发展对象。
  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学院在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基础上正式成立,他随之转为北京石油学院炼厂机械专业研究生,师从苏联专家库兹涅佐夫教授。1954年,时铭显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以祖国的需要作为人生的第一志愿,在石油机械领域为国家做贡献。
  躬身教育,淡泊明志激励后生
  1956年8月,时铭显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石油学院任教,成为北京石油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自此一生教书育人从未离开过讲台。1981年,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后,作为机械系分管科研及研究生教学的主任,时铭显开始指导研究生,为研究生开课,需要来回奔波于东营与北京之间。长期“双肩挑”,身体过度疲劳,时铭显患上了“病窦综合征”,不得不装上了心脏起搏器。面对病魔的威胁,他始终从容对待,顽强拼搏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曾对身边的伙伴说:“一个共产党员可以没有强壮的身体,但可不能没有顽强的意志。”
  时铭显在近半个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总结并确立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理念。他提出,必须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以适应国际化趋势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竞争力。他重视素质教育,积极倡导建立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体系,立志培养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993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在研究生培养上,时铭显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在学术上发扬民主,在业务上精心指导。时铭显经常鼓励年轻人要敢于创新,不要人云亦云。他培养和指导了硕士生25名、博士生8名、博士后1名、中青年教师13名,后来都成为教学科研或生产技术中的骨干。时铭显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和石油大学的学科建设、化工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殚精竭虑,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铭显对青年教师的提携和帮助也是不遗余力的。在科研上,他以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不辞辛苦,为青年教师亲自选题目,找课题。课题立项后,他又按照各人的特点将课题分解给每个人,独立去承担,同时在经费使用、实验室管理等方面,都放开手,让每个人都有责有权,心情舒畅地去干。但对于每个题目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这样一些关键问题,他却抓得很紧很细,逐个课题地帮助大家出点子、想办法、抓住要害。他的学生姬忠礼教授在《师恩难忘》追忆文章中写道:“当年我读硕士研究生时,写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引言部分,时老师修改了近三分之二。在我留校工作后,时老师对我提交的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报告进行了多次修改,强调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甚至在我工作多年后再次申请基金项目时,时老师仍然做最后的把关修改,每次都是那么认真、及时。”
  时铭显鼓励青年教师努力做学术,他认为做好学术带头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作风、深厚的学术造诣功底、科学的指导和组织才能、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他以一贯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品格和博大胸怀铸就了队伍的凝聚力。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时铭显的座右铭。1993年,时铭显把自己在对外科研咨询工作中得到的全部报酬及自己多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所得的奖金共近5万元,全部捐给了自己任教的机电系作为学生奖励基金。当机电系党总支要以时铭显的名字命名这项奖学金时,他不同意。他说:“这只不过是我作为党员的责任。技术是大家的、学校的,不是我个人的,我设立育英奖学金的目的是希望在学校带个头,形成一个风气,为学习优异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尽点微薄之力。”“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努力进取,全面发展,早日成才,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培养。”
  1982年,在石油大学选举党的十二大代表候选人时,时铭显以98.5%的得票率成功当选。1991年,时铭显被北京市委授予“北京市优秀党员”称号;1990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潜心科研,攀登气固分离技术高峰
  作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化学工程与装备专家,时铭显一生致力于高温特种条件下气固分离技术的研究,深刻诠释了“国之所需,我之所重”。1975年,因石油工业部组织川气东输的需要,时铭显开始从事气固分离技术研究,从此奠定了他后半生的主要科研方向。此时学校没有实验室,他就带领年轻教师,在四川石油管理局的支持与协作下,去成都郊外的赖家坡输气站安营扎寨,将实验研究与现场工业试验结合进行,开始了长达4年的野外实验。在艰苦的条件下,他的胃溃疡时常发作,恶劣的工作环境使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咬紧牙关,带领大家,克服了一系列难题,成功研制了新型高效的天然气干式除尘器,被四川石油管理局作为定型产品在输气站上推广应用。
  由于长期野外奔波劳累,时铭显的胃病不断恶化,导致了胃穿孔大出血,做了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此时,大庆石化总厂遇到一个难题,催化裂化装置高温烟气能量回收系统的心脏——烟气轮机磨损严重,三个月就要停机换叶片,全厂能耗偏高。时铭显急生产所急,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带着三位青年教师,在盐碱滩上建起了他们的第一个旋风分离器实验室,解决了这个难题。后来,时铭显等人又组织研究开发了催化三旋技术——立管式与卧管式两大类型多管旋风分离器,以及它们的核心部件EPVC,PDC,PSC,PT等系列型号高效旋风管,几乎占领了全国所有的炼油催化装置市场,每年为全国炼油厂节约能耗超过亿元。
  1990年元旦前夕,大庆石化总厂派人赶到学校向时铭显求助,厂里年处理75万吨催化裂化装置的催化剂单耗突然上升,停产一天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万元。时铭显二话没说,简单收拾了行囊便带着学生来到大庆。寒风中,他们爬上40多米高的钢架平台进行采样分析,手脚冻得麻木了,他就和学生们轮流抱着热管道暖和一下接着干。三天之后,他们终于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会同设计院提出了设备改造方案,剂耗大幅度下降,使全厂如期达标。
  为解决长期被国外大公司的专利所垄断的丙烯腈生产技术,1996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将反应器内三级旋风分离器这项任务交给了时铭显。他指导青年教师,开发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丙烯腈一串一的两级旋风分离技术”。
  “博学慎思,孜孜求实以创新。爱国奉献,奋进不息干实事。”2003年8月,时铭显提笔写下这样一句话。这是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数十年来,时铭显满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把生命之根扎在教学科研的沃土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先后获得过6项国家级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为发展我国炼油工业催化裂化技术的装备作出过重大贡献,并在我国化学工程及装备这一领域享有较高的声望。
  1989年6月,时铭显到法国参加国际会议,上级批准他出国15天,生活费12000法郎,可他为给国家省钱,省吃俭用只花掉一半,余下的他回国后全部上交。石油工业部的会计惊讶地说:“这种人如今实在是太少有了。”
  1996年,时铭显去德国开会,会议结束时,与会一些国家的朋友们邀请他一同到一个国家旅游,他没有前往,而是开完会便马上回国。他说:“我们国家还穷,还是省点是点。”
  1996年3月4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第八次科技进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铭显所在研究室与北京设计院、洛阳石化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发的“催化裂化PIM型多管旋风分离器的研究和工业应用”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最初,时铭显受中石化总公司委派,到美国考察这类先进设备。回国后,总公司下决心自己开发这项新技术,联合了两个设计院及工厂,由时铭显主持研究。对此项研究,时铭显提出了总体方案,并亲自到工厂做大型冷态实验,总结计算公式及设计方法。工业实验时,他又和同事一起制订方案,最终获得成功。在国家评奖时,他又亲自答辩。但这个成果,时铭显却没有列名。“在我们这里,很多项目都由我挂帅,由我主持。如果我都挂名,就容易把下面的年轻人埋没了。成绩是大家的,是我们集体的荣誉。我个人上不上有什么关系呢?”面对质疑,时铭显说:“我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大家团结起来,凝聚成一个良好的集体。每个人努力做出的成绩,要尽量给予肯定,否则会挫伤积极性。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现在也是这个道理。”
  随后的丙烯腈旋风分离器、催化裂化提升管气固快分技术等多项成果,虽然技术总体方案与构思都出自时铭显,但他还是不列名。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感染和激励着整个科研集体。2009年9月24日16时30分,时铭显院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他的风范与心声,正如他在一首自律诗中所展现的那样:一生勤耕耘,满腔报国志,实践党宗旨,终身志不移。

  
  时铭显院士

  
  1982年,党的十二大代表时铭显传达党的十二大精神

分享到:
通讯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